?桐城师专开展2024暑期“三下乡”活动——“宣”韵润心,遇“践”青春

来源: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:2024-08-12浏览次数:38

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,落实国家富易堂rich88体育文化、卫生“三下乡”的政策精神,推动红色、非遗文化传承发展,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。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“宣”韵润心,遇“践”青春团队前往宣城市的泾县、宁国两地,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
重温红色历史,赓续革命精神。8月3日,大家先后参观了司令部、陈列馆、大会堂和叶挺铜像等旧址。在讲解中,成员了解了1938年新四军正式成立后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,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。在馆内,珍贵的图片、斑驳的枪支和简陋的用品,无不体现了新四军的艰苦卓绝,在场的成员深深地为先烈们克服万难、坚持到底的革命精神所感动。那一件件实物触动了每个人的心灵,仿佛告诉参观者今天的幸福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。

传承红色基因,落实立德树人。8月4日,通过参观展览、聆听特色党课、铭记红色历史,汲取了真理力量,赓续了奋斗使命。“新四军战士英勇拼杀,血战七昼夜,终因弹尽粮绝,遭受重大损失。军长叶挺被扣,副军长项英、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,袁国平在茂林战斗中英勇牺牲,项英将军在一生甚至只与儿女团聚12天...”,聆听先烈事迹,不少成员眼泛泪花、感动不已。“先烈遇害时的年纪与我一般大,今日的美好生活正是先烈的牺牲换来的,杀了夏明翰,还有后来人,我要将先辈的红色基因传承下来,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,”成员李梦婷感慨道。“无数英烈奋不顾身的场景在我脑海中掠过,将对先烈的无尽追忆转换为尽岗尽职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来,才是对祖辈最好的祭奠,”成员欧阳雪如是说道。

身居书香墨房,品读宣纸文化。8月5日,穿越宣纸千年的发展历程,近距离目睹了宣纸选检、碓皮、捞纸和晒纸等制作流程,深度了解宣纸原料选用的严格和工艺的精益求精,现场感受了宣纸制作过程的辛苦与不易。在三丈三巨宣生产车间,气势磅礴的生产画面让每一位成员都叹为观止,通过近距离欣赏一幅幅大师的作品,彰显了宣纸在承载艺术作品时独一无二的魅力,大家纷纷驻足欣赏了良久。

齐聚胡乐圣地,赏悦非遗鱼灯。8月6日,周海平老师带领团队成员了解胡乐“鱼灯”的文化脉络、构成及制作方法,并示范了鱼灯从框架搭建、上浆粘贴等过程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,成员认真观察学习,利用竹篾、白胶、画布等材料,耐心地编织缠绕鱼灯框架,依次完成扪上画布、脊骨嵌灯、上色绘染等工序,一笔一画地将寓意丰富的构思勾勒在“鱼灯”上,描绘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。8月7日,为了让团队成员更全面地了解“鱼灯”,当地对接人袁雨晴老师亲自展示了舞蹈动作以及表演方式,并邀请大家参加“鱼灯”夜行活动,团队成员认真学习动作后,手持鱼灯“游”上古街,数盏小鱼灯环绕大鱼灯穿梭于街巷,欢声笑语此起彼伏。说明:2024-08-08 14:18:10.509000

走进地方课堂,讲好宣润故事。8月8日,实践团队来到桥头铺村村委会,成员陈鑫面向小学一、二年级的学生代表设计了以“一盏鱼灯入我心”为主题的趣味美术课。首先,对鱼灯模型的外形到结构特点的观察;再进行科普、介绍;最后,通过临摹,近距离感受鱼灯工艺的精美以及美好的寓意。让学生们从“这是什么啊?”到“原来这就是鱼灯!”的状态转变。8月9日,实践团队赶赴城南学校,成员陈睿面向初中学生代表以“新四军军部旧址墙上涂抹的物质是什么?”为课堂切入点,讲述了新四军的革命历程,介绍了革命英雄人物,设置了红色历史文化答题,将党史故事与宣纸制作相结合,开展了一堂以“宣纸制作”为主题的劳动实践课,向学生展示制作原理和流程,带领学生体验了劳动的快乐,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目光探寻发展。此次活动,每一位成员深受触动,在重温红色历史、学习非遗文化的同时,深入理解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,进一步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、骨气、底气,更加坚定了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决心,努力练就过硬本领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绵薄之力。

(撰稿:黄俊 核稿:雷小丽)


上一篇:下一篇:
返回原图
/